Sep-29-19

譯者常見的十大錯誤(五):不接觸新科技

分享完譯者在商業模式畫布右邊(市場端)常見的錯誤後,現在來到畫布左邊(生產端)。我認識的譯者每一位都很努力精進自己的翻譯能力,所以在「關鍵活動」這一格裡大家都做得很好。左邊比較常見的第一個問題是對新科技較少接觸。



...


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計算翻譯時薪?答案是稿費/時數=翻譯時薪。所以,若要提高時薪,我們一方面可提高稿費,另一方面則減少翻譯時數。

提高稿費(收入)的方式先前聊過大方向,不外乎是訴諸有利於你的語言配對的市場訴諸直接客戶,以及往領域的深處走(因為淺海都已經是紅海了)。

至於降低翻譯時數(成本)的方法則有耕耘特定領域(越來越熟悉該領域,類似的工作自然越做越上手、越快),還有一個是善用科技。


...


投資的短空長多

林肯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如果我有 8 小時可以砍 1 棵樹,我會花 6 小時把斧頭磨利」(”If I had eight hours to chop down a tree, I'd spend six sharpening my axe.”)。

林肯知道,表面上前六個小時他沒有任何進展,然而一旦他磨利斧頭後,他砍樹的速度和效益將超越沒有磨斧頭的人。因為明白這一點,他不介意一開始先投入時間磨斧頭,後面就能坐收效益。

類似的道理也適用在譯者學習使用新科技上。一開始,為了熟悉新的技術或軟體,翻譯速度有時難免會比過去習慣的作業方式慢。然而一旦上手,速度就會比過去快很多。林肯的話說的其實是投資的長短期效益。

穩健的投資很多都是「短空長多」:初期付出一定成本,後續的收益不僅會回收成本,還將帶來長期效益。這也是為何國外資深譯者建議大家,不要排斥學習新科技,因為這些都是投資。


...


翻譯輔助軟體簡史

目前和譯者最密切相關的軟體,莫過於翻譯輔助軟體(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 CAT)。有一位譯者和我分享他如何和朋友解釋 CAT 是什麼:「CAT 之於譯者,就像 Photoshop 之於平面設計師」。說得真好!他的朋友都秒懂了。

翻譯是一個勞力密集的產業,人力成本非常吃重,因此早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就有人希望軟體能自動產出可用的譯文,以節省成本。但當時機器翻譯的技術還很不成熟,大家於是退而求其次,改研發後來所謂的 CAT。

CAT 的原理很簡單:把翻譯過的原文和譯文以句子為單位成對儲存在資料庫(稱為翻譯記憶),下次若再翻譯到相同或相似的原文時,就能靠軟體很快重複使用相應的譯文,譯者可以不用重頭重翻。

CAT 雖無法直接產出可用的譯文,但確實可以提高人類譯者產出特定譯文的效率。這類譯文通常具有重複性高、句型固定等特徵,例如專利、使用手冊、網頁等。目前知名的 CAT 包括 Trados, Memoq、Memsource、Wordfast 等歐洲企業開發的軟體。

那麼,重複性不高的翻譯怎麼辦?例如,書籍翻譯怎麼辦?

Termsoup 特別針對書籍譯者設計的不分句校對頁面,結果連文件譯者也很喜歡



...


書籍翻譯也可受惠於軟體

就我所知,世界上第一個由書籍翻譯從業人員研發的 CAT 就是我開發的 Termsoup。一般來說,書籍譯者對軟體的熟悉度比文件譯者弱,因為過去所有 CAT 都是由技術文件翻譯的從業人員開發的,軟體自然也以技術文件翻譯為預設場景。

除了曾短暫翻譯過一年的字幕以外,我一直都以翻譯書籍為主。我並非翻譯系所出身,也不認識其他譯者,所以從來沒聽說過 CAT。2016 年 5 月我開始研發 Termsoup 時,甚至不知道這種軟體叫做 CAT。

不過,由於我並未受過既有 CAT 架構影響,所以反而能夠在設計時將書籍翻譯的場景納入考量。此外,我在上一家新創公司工作時,網頁、APP 設計師非常強調使用者體驗,甚至喊出 “Don’t make me think.”(別讓我動腦)的目標,要求設計師多下功夫在使用體驗,不要讓使用者花太多力氣學習使用軟體,這一點也大大影響我開發 Termsoup 的理念。

身為設計師,我的目標是讓所有不熟悉 CAT 的譯者,都能在幾分鐘內開始在 Termsoup 翻譯,而且很快就感受到這個軟體帶給來的幫助。雖然很多譯者都認為 Termsoup 是最簡單易用的 CAT,但 CAT 畢竟仍是專業譯者使用的軟體,它有一定的複雜度。如何在讓有相當複雜度的軟體保有高度的易用性,是我每天都在努力的目標。

最近 Termsoup 將完成轉檔程式的更新,日後將能支援更多檔案格式,並減少和檔案格式有關的問題。此外,之前我們推出記帳功能,並有「儀表板」頁面讓譯者掌握自己的翻譯狀況。我希望透過介面的設計和資訊安排,讓譯者越來越以「我是翻譯事業的經營者」的態度自居。其實不管是開發軟體、寫文章或是舉辦活動,我最終想要傳達的精神都是 “empowerment”:你有能力主導你的人生。

最後要說明的是,每一個軟體都有各自的強弱項,找到適合自己的軟體很重要。此外,售後服務也非常重要,因為即使再小心,軟體難免還是會有 bug,這時候售後服務是否便利就很重要了。通常最好能直接在線上與客服聯繫,確保你的疑問能迅速釐清或得到回覆。

Termsoup 的儀表板頁面


...


如果原文沒有電子檔?

目前使用 CAT 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原文要有電子檔。翻譯特定語言的書籍的譯者,常和我吐苦水表示自己永遠拿不到電子檔,日文就是一例。

如果原文只有紙本而沒有電子檔,這真的比較麻煩。我認識有些日文書籍譯者會自己掃描、辨識、整理原文,我真心佩服他們的毅力,以及他們願意花 7.5 小時磨斧頭,花 0.5 小時砍樹的精神。我常常覺得,若非能以「投資」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大概沒幾個人吃得了這種「眼前虧」。

但即使如此,有些書(尤其是圖文書)的排版非常複雜,加上日文書以直排為主,在在都增加了辨識、整理原文的困難度。這時候,就要評估投資和收益之間是否平衡。我也曾經建議過譯者放棄使用 CAT,因為整理原文的難度太高,加上譯者日後未必會繼續翻譯同一個領域的內容,所以也許等到有更適合的內容再用。


...


PDF 轉 Word

和 CAT 密切相關的另一種軟體就是 PDF 轉 Word 軟體。很多譯者拿到的檔案都是 PDF,通常 CAT 無法直接處理 PDF,需要譯者先轉檔成 Word 後才能匯入 CAT 來作業。

一般來說,如果你的原文是歐美語系,網路上免費的 PDF 轉 Word 軟體都可以處理得很不錯,有些甚至不太需要你再整理。如果想要品質很好的轉檔軟體,可以考慮付費的 Abbyy,這家老牌公司的轉檔功力堪稱一等一,你可以在其他軟體都不管用時求助於它。

所有 PDF 檔案的前身都是一個可編輯的文件格式,例如 doc, ppt, xls 等。當這些原本可編輯的文件轉成 PDF 後,裡面的格式就被相當程度破壞了,而且有些破壞是不可逆的。所以當你又把 PDF 轉回可編輯的格式時,有些地方無法靠轉檔軟體救回去,只能人工手動整理。

我打個比方:Word 轉 PDF 就像離子燙

燙過離子燙的人都知道,離子燙過的頭髮看似直順美麗,但其實頭髮已經被高溫燙死了(就像 PDF 破壞了原本文件的格式),再也不能做造型(編輯)了。

所以,我都建議譯者,將 PDF 轉成 Word 這類可編輯文件時,最穩當的作法還是把文件打開,稍微看一下轉檔後的成果,必要時手動把一些干擾的東西刪掉(尤其美美的圖文書有超多這類東西),並且把被 PDF 破壞的格式修復一下。花一點時間處理這些,可大量省掉之後在 CAT 翻譯時的問題。

一樣,這裡仍然是花 6 小時磨斧頭,就能花 2 小時砍樹的道理。我曾花整整兩天整理一本書的 PDF 轉 Word 檔,但整理完之後在 Termsoup 翻譯,讓我比過去用 Word 翻譯的速度快了一個月。上週我和一位譯者打趣說,每次整理文件我就當自己在磨墨(修身養性),這樣就可以比較沒有情緒地整理完文件。


...

專案管理軟體

如果你是很靠 Email 和客戶互動的譯者,推薦你使用一款 Gmail 外掛:Sortd

這個外掛可以幫你把 Gmail 直接變成專案管理軟體,只要拖拉信件就可以將信件變成專案,非常方便。重點是,它的操作非常直覺簡單。如果你想看教學,這裡有我之前的教學錄影。


...


運用槓桿

這篇文章說的雖然是軟體,但講的其實是「槓桿」。在沒有槓桿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用至少 70 公斤的力氣才能搬動一個 70 公斤的重物。但如果有槓桿,我們就有機會用 10 公斤或更少的力氣搬動同一個重物。這就是槓桿。

軟體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槓桿,行銷和網路也是,它們都讓我們有機會用比原先少很多的成本,達到一樣或更高的成果。但是,建立槓桿通常需要時間和力氣,在槓桿建立前我們看到的可能都只有成本而沒有效益,一旦槓桿建立起來,效益就會跟著而來。

所以,問題不在於建立槓桿的成本,而在於判斷一個東西是否真的具備槓桿效益。一旦你確認某個軟體、工具、流程或方法具備槓桿的潛力,那麼投資在它身上就絕對有益處。



我是 Termsoup 創辦人 Joanne。Termsoup 是給專業譯者使用的軟體,協助譯者翻譯得更有效率。如果你還沒有用過相關軟體,或你用過 Trados、Memoq 等軟體但覺得太複雜,歡迎你試用我開發的軟體。身為譯者和網頁設計師,我最大的心願是讓譯者更輕鬆、愉快完成手上的任務。
翻譯 職涯

Author

Joanne Chou

Joanne is a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or, a UI/UX designer, and the co-founder of Term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