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06-19

譯者常見的十大錯誤(六):完全獨立工作,少和他人合作

譯者,尤其是筆譯,常常自己一人獨自工作,但如果你能和其他人合作,你的收入有機會比現在高,機會也比較多。


在從事翻譯職涯時,你有沒有合作夥伴?這個夥伴不會直接在翻譯業務上與你競爭,但你們可透過合作彼此相輔相成。舉個翻譯以外的例子來說。


...


仲介和設計師的合作

如果你剛透過仲介買房子,仲介可能會介紹你他熟識的室內設計師,並說:「可以說是我介紹的,他會算你便宜一點。」由於仲介幫設計師轉介客戶,仲介和室內設計師就是上述相輔相成的關係。

你可能發現,房屋仲介和室內設計師的客群有重疊,但他們的業務又沒有直接的競爭關係,所以如果你是室內設計師,主動去認識仲介對你有幫助,而仲介主動認識室內設計師,對自己也有幫助。

以譯者來說,假設你專攻網站、APP 翻譯,那麼和網站設計公司合作是很好作法。有些公司也許會和你收一些佣金,有些則未必,但會要求你給他們的客戶折扣。無論哪一種,這種合作模式都可以讓你的收入更穩定。如果你可以多找到一些這類公司合作,那麼每個月應該會有一定的基本收入。

但是,要做到這點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你有特定鑽研的領域,以及你知道你要服務的客戶是哪一群人,然後才能思考哪些專業人士也正在和你服務同一群客戶。換言之,要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你要先釐清你的商業模式畫布的右半部

  

...

  

譯者之間的合作

譯者之間會彼此介紹案子,但用上述方式有系統地彼此互助的例子似乎較少。

譯者之間最直接的互助方式是,找一個語言配對和你相反且信任的譯者,彼此引介案子。例如中進英的譯者,很有機會遇到需要英進中服務的客戶,這時候就可以把案子轉介給認識的其他譯者。

但就算語言配對相同,譯者仍然可結盟,因為我們可以用專業領域彼此區隔。假設你是專攻骨科的譯者,且和A、B醫院長期合作,你就可以和另一位專攻腎臟科且和C、D醫院的譯者合作,彼此分享客源又不會互相侵蝕獲利。

和所有深度合作一樣,找到理念、工作倫理一致的人是合作的關鍵,千萬不要只以專業能力或利益當作合作的唯一考量,否則終究要吃苦果。但如果找到合適的人,你們的職涯都會蒸蒸日上。

  

...

  

合作與競爭

去年我在網路上看到國外譯者寫:「收入高的譯者把同業當成合作對象,收入低的譯者則傾向把其他譯者當成對手。無獨有偶,更早之前我在其他年收入超過很高的國外譯者身上,也看到類似說法。

最近,我又讀到補教界知名歷史老師李天豪寫的貼文,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下內容已徵得老師同意轉貼):

---------------------------------------

這個社會的真相是:

「上流社會,人捧人」
「中產階級,人比人」
「底層民眾,人踩人」

這是社會停止流動的本質原因。

為什麼上流社會可以人捧人呢?因為他們擁有的蛋糕夠大塊,只要合作的好,利益會大於背叛。共享利益的群體,是不會競爭的。

中產階級的安全感夠強,但是需要優越感,想要攀比上流社會,所以會刻意在吃喝穿戴、汽車、珠寶、子女成就上比拼。

底層社會是最慘的,都不用別人迫害,他們就會自己踩死自己。因為,他們的安全感很低,無法形成共同體向其他群體爭取利益,只能回頭撕咬自己的同伴。想想前陣子的空姐罷工,就明白了。

---------------------------------------

當然,上述是非常簡化後的說法,但我個人認為非常一針見血。為何不同階層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競爭與合作關係?我認為就技術上來說和訴諸的市場不同有很大關係。

訴諸特定專業市場的譯者,走得很深時他就能夠在他的語言配對和領域裡稱霸。此時他的收入已經有相當基礎,若能再和其他領域不完全相同的同業合作,彼此分享情報,反而大家都能「錦上添花」。

但如果走的是無特定領域或不夠深化的大眾市場,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心理自然會排斥或眼紅其他譯者。

如果你曾對其他譯者有過負面想法,不要責怪自己,因為環境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你受這些負面念頭所苦,想要跳出這種惡性循環,那就想辦法走到窄而深的利基市場。

  

...

  

譯者如何突破數量極限

各行各業都有人認為:「只要產品好就會有客戶」,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絕不完整。以台積電為例,台積電的技術全球第一,品質卓越,但即使如此張忠謀仍說認為品質好自然有客戶的觀念是錯誤的

那究竟如何才能有高收入?我認為暢銷著作《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裡面說的一句話非常精闢:你的收入等於你為市場帶來的價值,而影響價值的變數有四個:供給、需求、品質、數量。

譯者都很瞭解品質是指什麼,這裡暫不贅言。至於供給需求則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不過我在先前的文章也分享很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回顧一下。簡單來說,在一個供給大於需求的環境裡,我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為市場帶來的價值較少;反之則較高。

至於數量,也是大家比較少提到的,意思是你提供的服務數量。即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翻譯仍是勞力密集的產業,就算有軟體相助,譯者一天能夠產出的字數仍然有限,而這表示我們能夠服務的客人有限。

翻譯的人力成本很高,而且這個成本很難隨業務規模變大而遞減。也就是說,服務 10 個客人的成本通常就是服務 1 個客人的 10 倍(好一點的可能可以降到 8~9 倍)。換句話說,翻譯的邊際利潤不高,若希望利潤提高很多,就要大幅增加人力。正因如此,許多人把機器翻譯看成翻譯產業的 the next big thing(下一個重大突破)。

不過,這裡要說的不是機器翻譯會走到什麼地步,而是除了機器翻譯之外,我們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在「數量」這個變數上做文章。

其實專業化就是一種方法。當你不斷在特定領域深耕,並致力於專攻該領域的案子,漸漸的你就不用每次拿到案子就重新學習新領域。如此一來,你翻譯的速度和精準度會越來越好,每小時能夠產出的字數當然也會增加,能夠服務的客戶數也會增加。

上一篇文章說的軟體也是同樣的道理:專業化和使用軟體的目的,都是在提高你每單位投入的產出數量。最後,還有一個常見的作法:成立翻譯工作室,而這就牽涉到多位譯者合作的話題。

成立翻譯工作室或翻譯社的經濟目的是為了擴大規模的效益。例如,一個 PM 可以同時幫好幾位譯者和客戶溝通。換句話說,這幾位譯者一起分攤雇用 PM 的成本。這樣一來,每一位譯者要負擔的管理成本就會比自己負擔來得便宜。

接著,當工作室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大家可能決議找一位業務負責對外,讓 PM 專心對內,以提高工作效率。這時候,等於 PM 和所有譯者一起負擔雇用這位業務的成本(或你要說是業務開發足夠的案子養活譯者也是可以的,就看你的角度),這比自己去開發客戶的成本低。

翻譯社其實就是這樣發展出來的,國外一些小型精品翻譯工作室也是這樣來的:幾位志同道合的譯者組成工作室,其中一人翻譯的比重較低,負責業務開發,其他譯者多以翻譯為主,但也會支援日常庶務。

這類工作室的成員大部分本身都是譯者出身,所以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幾位譯者一起負擔行銷、業務開發和管理的成本,運作得當時這個模式便可降低每個人需要負擔的成本,同時讓譯者更專心於翻譯而提高產量。

至於提高的產量(收入)能否能夠負擔多出來的成本(PM 和業務的薪資),甚至帶來更高效益,就要看團隊運作得是否順暢。根據國外譯者的分享,同工同酬和相同的參與度,是大夥能否一起努力的關鍵。否則,只要有人覺得不公平,很快就會拆夥了。

  

...

  

永遠記得思考合作的可能性

在供給旺盛的市場裡,人們很容易想到「競爭」,但只有競爭思維對我們發展職涯很不健康。我們應把離開只有零和賽局的市場當作中長期的努力目標,邁向可以和別人一起把餅做大、把市場做深的領域。


我是 Termsoup 創辦人 Joanne。Termsoup 是給專業譯者使用的軟體,協助譯者翻譯得更有效率。如果你還沒有用過相關軟體,或你用過 Trados、Memoq 等軟體但覺得太複雜,歡迎你試用我開發的軟體。身為譯者和網頁設計師,我最大的心願是讓譯者更輕鬆、愉快完成手上的任務。
翻譯 職涯

Author

Joanne Chou

Joanne is a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or, a UI/UX designer, and the co-founder of Term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