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22-21

我如何面對人工智慧取代人類的焦慮

六月初我受淡江大學邀請,透過視訊和老師分享 Termsoup,後來的 Q&A 很熱烈,我和老師交換了很多看法,包括之前分享的〈人工智慧來了,「語言」這頂皇冠換誰戴?〉。這篇文章要談老師問我的另一個問題:

人工智慧越來越進步,你是否會覺得焦慮?如果會,你如何處理這種焦慮?

...

TensorFlow 開源

其實,我曾在我的臉書簡單分享過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很高興有機會和更多人分享。

2016 年 Alpha Go 打敗頂尖圍棋棋士李世乭,2017 年又打敗世界第一棋士柯潔,自此再也沒有人類棋士可以單挑 Alpha Go,那是我對人工智慧最焦慮的時候。

同年,我和夥伴 Vincent 到中國參加翻譯研討會。與會人士告訴我們,中國當時有超過 100 家機器翻譯公司,因為自從 Google 在 2015 年將其機器學習引擎 TensorFlow 開源後,許多公司便在此基礎上開發自己的機器翻譯,不僅節省了許多重複開發的浪費,並得以一舉跨越許多難以克服的技術障礙。

那一年,我也感受到許多譯者的焦慮,不少人擔心自己的工作難以長久,「盧德主義」的氛圍在網路上蔓延開來。我決定把眼光投向其他產業,看看其他產業是否也有類似情形。

於是我才知道,自 1990 年代網路興起到普及,人們在網路上累積了龐大的資料量,這些資料就是大數據,大數據為人工智慧興起提供了養分,並在 2015 年後開始看到具體成果。

...

受人工智慧影響較大的職業

在人工智慧這一波的復甦裡,受影響最深的是牽涉影像辨識的職業,例如放射師,這是因為目前的人工智慧尤其擅長影像識別。人工智慧專家吳恩達(Andrew Ng)曾在 2017 年於臉書分享,一位放射師寫信問他自己是不是該轉行,引發許多討論。時至今日,影像辨識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連消費大眾都可以靠「刷臉」解鎖手機。

還有一些工作由於處理的大部分是數據,例如會計,很容易受到人工智慧影響。以美國來說,有新創公司推出可直接連到國稅局的報稅軟體,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幫客戶例行性報稅的業務受到影響。

其實,這部分業務本來就是紅海市場,事務所能從中賺到的錢不多,但這起碼是一塊很穩定的收入,而且也可以藉此和客戶維持關係,從而有機會銷售其他加值服務。但透過人工智慧軟體處理後,這塊業務就被破壞了。事務所自然不樂見這種情形,但對廣大的中小企業來說,一個月付幾十塊美金就可以搞定例行性稅務,實在是福音一件。

在台灣,金融是政府高度監管的行業,因此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得比較緩慢,會計師事務所短期內還不會感受到科技明顯的影響。不過,以數據處理為主要業務的職業,因業務屬性的關係,確實較容易受到人工智慧影響。

...

較難受人工智慧影響的職業

相對於影像和數據,聲音辨識的難度就難很多了。我相信你一定有過使用語音輸入的不愉快經驗:不管說了幾次,人工智慧就是沒聽懂你的意思,或語音轉文字後錯字連篇,這是因為牽涉語言的語音辨識難度非常高。

舉例來說,如果你問 Siri 一個問題,它為了要回答你的問題,它和它背後龐大的基礎建設要做的事情包括:

1. 將你發出的聲波轉換成文字 → 語音辨識
2. 判斷你想用這些文字表達什麼 → 自然語言辨識
3. 產生合適的答覆 → 自然語言生成
4. 讓 Siri 發出語音答覆你 → 語音合成

這每一個環節都難如登天,無不困擾計算機科學家數十年,直到最近幾年才透過深度學習取得明顯進展。但至今,我們仍然做不出能夠自然對話的人工智慧,就算只是六歲孩子的語言能力都很難做到。

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和譯者說,如果你真的去看過人工智慧對其他產業的影響,就會知道語言對人工智慧來說是一座極難跨越的大山。前兩週我在 Clubhouse 和幾位計算機科學家聊天,談到當年 Alpha Go 打敗李世乭的事為翻譯圈帶來不小的騷動。

一位科學家聽了之後說,當年 Alpha Go 是用了龐大的電腦算力才打敗李世乭,那相當於上千個一流棋士對抗李世乭一個人,所以拿那件事來嚇自己實在沒必要。「等到和人類體型差不多的電腦打敗人類,人工智慧才算成功」,他說。

...

所以我怎麼面對人工智慧帶來的焦慮

我對人工智慧的焦慮大概在 2018 年左右開始緩解,如今則完全消失。之所以緩解,不是因為看到其他行業「比我們慘」,所以覺得可以稍微放心,而是因為我把這件事放在智人幾十萬年的文明發展脈絡來看。當我用人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人工智慧,便我覺得我個人的枯榮實在微不足道。

在我們出現之前,智人已經經歷了多少代的前仆後繼與迭代,發明了無數工具,甚至發明了語言和農業這些驚人的科技,才讓我(們)有機會看到現在的世界。看過人類文明發史後,我覺得自己如張愛玲所說的,「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我趕上人工智慧興起前與興起中的這段時光,甚至也許能夠看到興起「後」的世界,這是過去無數人類貢獻、累積其智慧,而我也剛好不偏不倚地生在今天,才能見證到眼前的巨變。因此,不管這場變化最後的結果如何,我都覺得自己很「幸運」。

把人工智慧放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脈絡來看後,我知道這件事的影響層面,已經不是單純的一個人、一個職業或一個產業的存亡問題,而是全體人類命運的問題。體認到這一點,才是我不再焦慮的原因。事實上,我不僅不再焦慮,反而因此更有興趣思考更深刻的問題:人究竟何以為人?

以前,這個問題似乎是哲學家才會思考的,但現在每個人很有可能在生涯的某一個時間點上,必須以不同的提問方式思考這個問題。李世乭被 Alpha Go 擊敗後,有一段時間不斷思考這類 “being” 的問題。我認為,思考這些本質問題,才是人類面對人工智慧時的真正出路。

為了更瞭解這些議題,最近我看了一些物理學家談意識的資料(the quantum physics of consciousness),很好奇為什麼會有物理學家研究意識?意識不是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的守備範圍嗎?結果,我因此對於有些知名物理學家認為「我們很有可能活在模擬世界」的論證有更多瞭解,而這些瞭解對於我思考自己的人生,很有幫助。

我生在人工智慧經歷第一次寒冬(1974~1980)的時代,並在第二次寒冬(1987~1993)接觸到電腦。如今人工智慧來到史上最大的發展期,誰也說不準它會繼續發展多久,以及是否會遇到第三次寒冬。但我確信的是,不管人工智慧發展得如何,它都永遠都會與人類亦步亦趨,並不斷刺激我們思考最本質、深刻的議題。

最後,我想用武則天為佛經寫的一首開經偈,總結人工智慧發展對我個人的意義: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我個人的一點所見所得,能對你面對人工智慧有一點點幫助,我會覺得非常榮幸。

職涯

Author

Joanne Chou

Joanne is a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or, a UI/UX designer, and the co-founder of Term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