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01-20

翻譯將走向M型化,譯者必須與機器合作

上週五台灣翻譯學會舉辦了 2020台灣翻譯研討會「AI與翻譯教育」,內容非常精彩。由於許多老師、學生和翻譯業界人士無法前來,我大至整理一下重點給大家參考。今年研討會圍繞兩個重要主題:

  1. AI 對翻譯業界和翻譯教育的影響,以及反過來翻譯業界及翻譯教育如何利用 AI
  2. CVOID-19 對口譯教學的衝擊以及遠距教學經驗分享

研討會內容綜合起來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如果有誤是我紀錄錯誤,非講者責任。


...


機器翻譯、翻譯產業與翻譯教育

  1. 譯者、業界和翻譯教育界對機器翻譯的接受度更高,也更有共識我們要利用 AI 而不是排斥 AI,因為機器翻譯的確能幫助大家在特定領域提高生產力。
  2. 機器翻譯最能幫助的領域是重複性高、量大或保密性強的文件內容,例如技術文件、需要大量翻譯成多種語言的文件、公司機密文件、涉及國家安全文件。只要文件屬性和狀況適合,機器翻譯加機器翻譯後編輯(post editing) 比純人工翻譯快 2 到 3 倍。
  3. 機器翻譯最難幫助的領域是需要創意、文學性強、跨文化理解門檻更高或風險高的內容,例如行銷文案、文學詩歌、法律契約、書籍、遊戲(這也是跨文化理解能力門檻容易被低估的翻譯領域)等。
  4. 因此機器翻譯發展到現在,在專業翻譯領域反而更凸顯人的重要性。
  5. 翻譯業界的案件中機器翻譯後編輯的比例越來越高。
  6. 譯後編輯不是鐵板一塊,不同的機器翻譯水準與範圍(raw MT, light MT, full MT)會區分出不同的翻譯能力要求。業界也應該針對不同水準的譯後編輯提出差別訂價,對整個生態才比較健康。
  7. 提高機器翻譯品質的方法:(1) 需要更多高品質的語料;(2) 提高原文品質,讓敘述更具體明確。訓練的演算法本身已經沒什麼門檻了,很多工具可使用。(蘇克毅研究員)
  8. 機器翻譯發展的侷限:(1) 極難取得各種領域的語料,大多停留在新聞媒體等語料素材 ;(2) 語言不斷在變遷,新的詞彙和用法會讓機器翻譯難以處理。(蘇克毅研究員)
  9. 因為機器翻譯被廣泛使用,很多公司以為翻譯成本就可以壓得很低,大型客戶也會想辦法壓低價格,下層的翻譯公司和語言服務商就會被壓低價格,接著就會影響譯者接案價格,這是非常無奈的產業現實(陳碧珠總編審)。


...


口譯教育和遠距教學

  1. 越來越多學校採用口譯科技軟體,例如 GoReact、InterpreterQ Media Player。
  2. 用語音辨識做口譯教學很好用,可以看到學生口譯的文字,容易修正和指導。(張嘉倩教授)
  3. 常採用的線上視訊會議軟體:Zoom, U Meeting, Google Meet, WebEx。
  4. 李姿瑩教授指出遠距教學的挑戰:
    • 學生家中網路環境是大挑戰,有數位落差,所以校內還搭帳篷讓學生在外視訊上課,使用校內網路
    • 因為有中國學生,得使用WeChat,其他服務都會被擋
    • 研究所小班使用視訊教學問題較小,每個人都看得到。但在大班看不到所有學生,學生難專心上課。
    • 線上國際研討會的困難:老師們各自習慣不同的軟體,不同國家學校也可能有不同的主流軟體,一次會議可能要用好幾個視訊軟體。
  5. 藍月素教授認為老師和學生都要適應的狀況:
    教師必須適應:
    - 同步與非同步教學模式
    - 製作影音教材
    - 要會線上溝通軟體
    - 會在線上經營班級
    學生必須適應:
    - 線上學習環境
    - 適應教學與產業界的變動
  6. 遠距教學的確很便利,趨勢也被看好,但學生仍然很需要實體互動。(胡宗文副教授)
  7. 如果是少數幾個人和老師的互動在線上,可能會是效果較好的方式,不會有什麼人被忽略。(胡宗文副教授)
  8. 遠距教學需要顧及學生的受教權,避免顧此失彼的狀況發生。(李欣穎教授)
  9. 遠距教學導致喪失臨場感,是比較難被彌補的。(李欣穎教授)

...


翻譯教育和職涯

  1. 在學校,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出自周夢蝶);在產業,未來一直來一直來。(廖柏森教授)
  2. 翻譯的本質就是跨文化溝通交流,這種活動永遠不會消失,所以譯者角色也不會消失,只是頭銜或型態會變化。(廖柏森教授)
  3. 因為譯後編輯 工作的興起,反而顯得人工校閱能力越來越重要,如果目標語言的基本寫作能力都很差,譯後編輯也會做得很差,甚至結果比機器翻譯更糟。而寫作和譯後編輯能力也是翻譯教育必須加強的地方。(陳碧珠總編審)
  4. 甚至學校翻譯所資格考應考慮納入譯後編輯能力(史宗玲教授)。
  5. 未來人工翻譯的培育重點應該放在培育不可取代的人才。(周岫琴教授)
  6. 人工校對能力是讓譯者有不可取代性的能力,這些能力需要透過大量閱讀、跨文化素養和大量練習才能養成。(周岫琴教授)
  7. 在能和 AI 合作的領域,要培育譯後編輯的能力。這類內容像是新聞、廣告、專利、論文等。(周岫琴教授)
  8. 在人工翻譯領域,要培育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這類內容像是長篇文章、和文化相關性較高的文章。(周岫琴教授)
  9. 如何提高譯者競爭力?—善用軟體,了解和習慣遠距活動。(周岫琴教授)
  10. 如何創造譯者優勢?— 強化跨文化素養和培養深度知識。(周岫琴教授)



...


結語

整體來說,講者普遍認為譯者必須和機器合作,而將來的翻譯工作會趨向M型化:在光譜的一端是譯後編輯,因此譯者必須有能力判斷機器翻譯的品質,並能夠提出更好的修正。在光譜的另一端是需要創意的翻譯,能夠針對客戶需求提出客製化的翻譯和語言服務。這兩者雖然方向很不一樣,但一樣的是都需要最根本的寫作能力,能夠寫出符合目標語語感的內容,而非含有大量原文語法的生硬譯文。

翻譯 職涯

Author

Joanne Chou

Joanne is a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or, a UI/UX designer, and the co-founder of Term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