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10-20

當人工智慧也能夠翻譯,譯者如何因應

前陣子讀到波蘭文譯者、作家林蔚昀的文章《在 AI 都可以翻譯和寫作的時候,身為一個譯者╱作者要有的覺悟和能力》,這篇文章是作者應政大邀請的演講,因疫情關係演講後來在網路上舉辦,後來整理成非常完整的逐字稿,推薦還沒看過的人閱讀。

我在上週於粉專貼出這篇文章,獲得不少迴響。我猜大家有興趣的點是作者對人工智慧的看法,但我自己更有興趣的是她如何因應這種局面。


...


人工智慧取代翻譯?

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翻譯?作者認為答案是很有可能。她舉自己波蘭籍的先生可透過 Google 翻譯閱讀台灣的書為例,說明機器翻譯雖不盡完美,但足以讓他掌握重要的意思,而她認為機器翻譯變得完美只是遲早的事。

很多人常問「人工智慧會不會取代○○?」這類問題,我雖懂得提問者的焦慮,卻認為這類問題的意義不是很大,因為就算是人工智慧的專家也無法告訴你確切答案。預測人工智慧會如何、何時影響人類既有工作,就像預測股市未來的漲跌。有經驗的投資人都會說預測市場走勢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世界上沒有人說得準未來的事。如果你有注意金融界的消息,大概知道最近股神巴菲特持有的航空股,因疫情而大量虧損的新聞。

如果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未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因應不確定性?以投資來說,我們會用投資組合來面對不確定性。先承認自己看不準未來,所以不把資產都集中放在一個或少數幾個標的,而是用分散投資的方式讓資產在遇到危機時能相對抗跌。其實,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個人身上。把時間全部投入單一領域的專業就像只買一檔股票,但如果在既有專業以外培養其他專業,就好像擁有投資組合。


...


如何面對不確定性

每當新聞報導說人工智慧又學會做什麼,相關領域的部分從業人員免不了會思考該不該改行。改行不容易,改行後如何更難以預測。對人工智慧來說,語言是一座大山,這座山並沒有外界想像中的容易跨過。但是,這樣說並非指語言這座山無法被跨越,而是說當它也被跨過時,其他產業大概已經有不少工作交給機器人或演算法執行了。

如果你想改行,我建議你是出於積極的理由,例如你發現其他比翻譯更讓你有興趣的事,因為這樣的轉行比較有意義,也更有機會讓你在轉行後有更好的職涯。但是,如果你是因為消極的因素轉行,請在那之前做足功課,確認哪些領域比較不會受到人工智慧影響。

談到人工智慧的影響,林蔚昀建議大家,不要用零和的觀點思考人工智慧,例如「我要怎麼做才能比 AI 強」或「我有什麼是 AI 沒有的」,而是思考要具備什麼能力才有競爭力。除了翻譯,還有什麼能力可以讓你更有競爭力?她在文中分享自己從翻譯跨足到書籍行銷工作的經驗,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例子。她提到自己第一個翻譯工作是翻譯《獵魔士》,後來做出名氣口碑後,就有別的出版社請她翻譯。

不過,很多時候她的作業是一條龍,因為台灣對於波蘭文學市場不是那麼了解,而曾在波蘭留學並住過一段時間的她,就成為在台灣引介波蘭文學的窗口。出於對波蘭文學的熱愛,她經常自己推薦書給出版社(關於主動推薦書給出版社,我兩年前寫相關文章)就,流程大概是這樣的:

  • 選書審書、寫書介
  • 幫忙詢問版權、提供補助資訊、協助申請補助
  • 翻譯
  • (有時候還會編輯、排版)
  • 行銷活動設計、講座、評介

看完這個過程,我認為老師差不多可以自己開一家出版社啦!(笑)她已經接觸到出版流程的許多環節。她說,當時她做過最認真的行銷是推廣波蘭作家布魯諾.舒茲的作品。那時候,她在台北六家獨立書店做了七個微型展覽,為期一個月。一個月差不多是一本新書可以在新書平台上存活、曝光的時間,她希望提高讀者對舒茲的書的關注,同時她也用來自波蘭的鳥木雕、郵票、音樂盒等藝品,讓台灣的讀者貼近舒茲的世界。

她認為這些行銷是成功的,舒茲和波蘭文學真的在台灣獲得越來越多注意。為了讓好不容易催生出的市場能持續發展,接下來幾年她維持每年至少推出一本來自波蘭的譯作(那時她也在寫自己的散文集《我媽媽的寄生蟲》),並且繼續透過展覽和講座參與、規劃書的行銷。

你問她這樣辛不辛苦?當然很辛苦,因為台灣的波蘭文學市場才剛開始,路該怎麼走沒有前例可尋,都要靠自己開拓和試錯,但她也因此獲得許多翻譯以外的能力。「我覺得如果有一天我要改行,這些能力也是很有用處的」,她說。

什麼能力是跨領域的?也就是說,什麼能力是你到幾乎任何一個領域都用得到的?我想,你已經擁有一個很重要的跨領域能力,那就是語言能力。此外,行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跨領域能力。就像林蔚昀說的,她出於熱情而推廣波蘭文學,在推廣過程中她學到另一個跨領域能力,那就是行銷。此外,我之前分享的 Discovery 實境秀《富豪谷底求翻身:九十天內用 100 美元賺到 100 萬美元,可能嗎?》的主角,他擁有的能力也屬於這一種,那就是銷售。


...


行銷: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對的產品

我不確定你是否覺得「行銷」聽起來很俗氣,因此多少有點排斥。但我對行銷的定義是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對的產品。以波蘭文學來說,台灣讀者過去確實對普遍不熟悉,而人們很難對自己不熟悉的東西有興趣。但是,就我對波蘭歷史很淺薄的瞭解來看,我相信台灣會有讀者對波蘭有興趣。波蘭曾被鄰近強國瓜分過三次,文學作品裡一定有很多深刻且能引起我們共鳴的地方。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這群讀者在哪裡?他們在什麼情況下會想讀波蘭的作品?他們有什麼特徵?該用什麼途徑讓他們接觸到波蘭的作品?他們可以從閱讀波蘭文學裡得到什麼?他們得到的東西和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等台灣相對熟悉的文化有什麼不一樣?不斷探求這些問題後,我們再根據讀者的習慣採取相關的行銷活動,例如辦說明會、演講、寫部落格文章等。行銷在釐清、在做的就是這些事:把對某些人來說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有效地交到這些人手上。

在這裡,我們首先必須承認,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並非所有人都認為有價值。波蘭文學再好,總有一群人就是沒興趣,就是只想看美國文學,或甚至完全不看書。第二,由於不是所有人都有興趣,所以如何有效地把價值交到需要的人手上非常重要,因為它牽涉行銷的成本。我們希望花在行銷的每一分資源,都可以盡量用在需要這個產品的人身上。如果我們的成本有太高比例是花在壓根不想會要這個產品的人(也就是搞錯受眾),我們的行銷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成本也會墊高。


...


出版社賺到了?

可能有讀者想問,林蔚昀幫出版社做了這麼多事,最後只領到翻譯的稿費(可能還有其他費用,但即使有大概也不多),這樣划算嗎?我認為,你可以說不划算,也可以說很划算,看你的角度是什麼。

前陣子,我在電視上看到知名複合式麵包店「一之軒」創辦人廖明堅的訪問,他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人生就兩件事:不是得到,就是學到」。得到通常是指具體的報酬,例如升官、發財、加薪,這些都是較能量化的收穫。但是,人生有更大一部分是難以量化卻可能是更重要的收穫,例如失敗的經驗、學習等,這些就屬於學到。廖明堅認為,人生裡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分成得到和學到,所以當你從一件事沒看到自己得到什麼,就要思考你學到什麼。此外,如果你去問許多在職涯上發展得很好的人,我相信不少人會和你說,從長期來看,學到比得到更重要

以林蔚昀從選書開始做到書上市後的行銷來說,我相信她「得到」的真的不多,但「學到」的太多了,而且她學到的行銷能力可以讓她帶著走去各行各業,就像語言能力一樣。她現在是幫出版社,但以後當然可以幫自己。另外,你可以說她幫出版社做了很多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何嘗不能說是出版社承擔了風險(成本),支助她去開拓新市場?畢竟,書如果賣不好,出版社要承擔的經濟損失比譯者大很多。

不管是「免費幫出版社做行銷」,還是「出版社支助我去嘗試」,我認為重點不在於這兩種觀點誰對誰錯(實際上,我覺得兩者都言之成理),而在於哪一個可以讓我們成長。這幾年有不少自由工作者強調「創業家思維」的重要性,就在於它能讓你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事情。用受薪者的角度看待你做的事情,很容易只著眼在「得到」的部分,也通常是短期的事情;但用創業家的角度看待事情,你還會看到「學到」的部分,而那部分通常才是一個人(企業)長期競爭力的來源。

如果你決定積極因應未來的世界,我的建議是把自己看成一個創業家,然後用創業的思維去面對你的人生。當你認為自己是創業家,你會看到每件事背後「學到」的部分,不再只著眼於眼前「得到」的部分。別誤會我的意思,得到還是很重要,因為我們都要付下個月的房租房貸和生活費,但學到才是能讓我們在長期裡建立真正堅固的根基。


我是 Termsoup 創辦人 Joanne。Termsoup 是給專業譯者使用的軟體,協助譯者翻譯得更有效率。如果你還沒有用過相關軟體,或你用過 Trados、Memoq 等軟體但覺得太複雜,歡迎你試用我開發的軟體。身為譯者和網頁設計師,我最大的心願是讓譯者更輕鬆、愉快完成手上的任務。

職涯

Author

Joanne Chou

Joanne is a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or, a UI/UX designer, and the co-founder of Term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