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05-20

想當專業譯者,該讀翻譯研究所嗎?

之前有一位大四即將畢業的學生告訴我,他很喜歡筆譯,但自覺能力還不足以應付職場上相關職務的需求,所以考慮再讀研究所。他盤算著被部分學校錄取的機率也許不高,思考是否該鎖定其他學校。

老師給的建議

坐在我隔壁的老師很犀利,率先給他務實的建議。老師說,讀研究所通常需要全職投入,這表示讀書期間的收入將不會很多,所以第一個要考量的是你的經濟能力是否能負擔學費,以及求學期間無法去求職的機會成本。

其次,翻譯本身是一個實務性很強的活動,如果只是單純認為自己目前的翻譯能力還不足,想辦法加強就可以了。加強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讀研究所,很多優秀的譯者也不是翻譯所出身,可見筆譯的實力和讀什麼科系沒有必然關係。這一點在國外也是如此。


...


真正的品牌要靠自己建立

我很認同這位老師給的建議。其實不只翻譯,其他學科也一樣,現在的就業市場越來越看「你會做什麼」,而不是「你從哪裡畢業」。在過去,可以用來判斷求職者能力的可信資料很少,所以學歷扮演重要角色。以商業術語來說,學歷就像「品牌」,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夠被貼上品牌標籤,藉此提高身價。

這樣說並不表示學歷不重要,而是說我們不能再只靠學歷為自己提高身價。如果說學歷是品牌,那麼我們都應該思考學歷這個品牌也有貶值的一天,而實際上這也是正在發生的事。在某些工作裡,學歷的重要性大不如前,有些工作仰賴學歷作為判斷。但總的來說,學歷的影響力確實在下降。

以軟體工程師來說,現在有越來越多公司更重視求職者在 Github(工程師分享專案的平台)有什麼專案,在 StackOverflow(工程師的問答平台)解答了多少人的提問,因為這些比學歷和成績更「可信」,更能說明你寫程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把握兩大原則,履歷表寫得吸睛又到位前〉提過,相關(relevance)與可信(credibility)是求職時最重要的兩個原則。一切和你求職相關的內容,都應緊扣這兩個要點。

我最近正在讀史考特.蓋洛威(Scott Galloway)寫的《四騎士主宰的未來》,書中說的四騎士是指 Amazon、Apple、Facebook 和 Google。書中講到零售業的發展,但其實也適用在其他領域。很久以前,地點是零售業創造價值的關鍵,因為人們購物的範圍僅限於住家和工作附近,所以店面開在哪裡很重要;後來,鐵路和公路興起,配銷(distribution)能力成為決定零售業是否能夠擴張的關鍵;接著產品變得很重要,產品品質好壞是決勝關鍵;到了 1980、1990 年代,品牌變得很重要,因為很多人買東西是依賴品牌做決策。所以,整個過程看起來像這樣:

地點→配銷→產品→品牌

例如,你也許有這樣的經驗:去超市買味醂,看著貨架上眾多牌子的味醂,不知道該買哪一罐才好。你想起你的醬油是從小吃到大龜甲萬,而且龜甲萬是大牌子應該有起碼水準,所以你就買了龜甲萬的味醂。

但是來到網路時代,你有更精準的作法。你可以馬上打開手機,上網查看可信的評論,看看你不認識的社群媽媽和「鄉民」推薦哪一款味醂。我最近買了一個氣炸鍋,是從來沒聽過的牌子,但有了專業部落客和眾多網友的推薦,加上有一年保固,於是我下單了。過去,買電器我一定選「大牌子」,起碼維修服務做得比較完善,而現在我很高興能夠從這種有限的決策方式裡解放出來。

史考特說,因為網路、行動載具和社群的普及,品牌的效益大不如前,我們已經再度回到「產品」的年代。現在的買家在購物前習慣先做功課,不再那麼需要仰賴既有品牌做決策。最有名的例子之一,是知名女性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這家公司過去不管推出什麼新品,加上亮麗的模特兒助陣,幾乎款款都大賣。但現在,維多利亞秘密的銷售量大幅下滑,甚至被母公司賤賣,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新興的親民品牌。和維多利亞秘密相比,這些牌子的產品比較實穿,甚至只在自己的官方網站販售,或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平台銷售,不會鋪貨到百貨公司。

過去,建立品牌是一件曠力費時又要花大錢的事,需要撒大錢買廣告、在大型通路曝光,甚至在百貨公司上架。現在,狀況已經改變了。如果你的產品或服務品質好,加上你懂得如何觸及你的潛在客戶,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而且成本比過去低很多。

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翻譯。有些譯者並非翻譯系所出身,但因為他本身的翻譯能力和工作態度都很好,一旦克服了「如何獲得客戶」的問題後,就漸漸過得如魚得水。有些譯者甚至不排斥和讀者互動,向讀者介紹各式各樣的書,不僅限於自己翻譯的書,從而對客戶和對消費者(讀者)都建立起品牌識別度。有名的例子包括日文譯者王蘊潔和英文譯者洪慧芳,她們的粉專都非常精彩,和讀者的互動也很熱絡。不過,如果你要專攻的是口譯,狀況可能有些不一樣,需要根據口譯的專業養成和市場狀況來判斷。


...


所以,讀研究所的好處是?

不管是筆譯或口譯,讀翻譯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優勢是人脈,它和我們「如何獲得客戶」這個關鍵問題有關。如果你在校表現優良,老師都很樂意幫你引薦至業界的機會,甚至同學也會幫你介紹客戶。相較於非本科系出身的學生,翻譯系所的學生更有機會在畢業前,就因為表現很好而不斷有案子,原因就是師長和同儕的協助。

有些人聽到「人脈」會覺得這個詞有負面的味道,但實際上每個人每一天都活在人脈裡,而翻譯產業因產業特性使然更是如此。翻譯服務的對象大多是企業,企業採購服務和一般個人消費者採購商品,最大不同的一點在於採購決策更嚴謹,需要考量的面向更多,因此「信任」非常重要。和所有行銷途徑相比,「熟人介紹」帶來的信任感往往最高,所以當翻譯社、出版社或本地化公司向老師徵詢推薦的學生時,被老師推薦的學生錄取率往往比一般投履歷表的人還高。

相同的道理也適用於同學之間。有些人在求學期間感受到同儕競爭的壓力,因此把同學看成競爭者,而非合作者。我可以同理這種想法,但這種想法長期來說對你有害,因為會限制你的眼光。比較有益處的想法是,當你覺得同學、同儕都是競爭對手時,表示你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利基,所以這時候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你的利基。

當你認為別人都是競爭對手時,表示你把自己放在和對方一樣的標準、規格和框架裡比較,然後發現自己有可能技不如人。但是,如果你找到自己身上獨特的能力和特質(相信我,每個人都有,而且它可能和翻譯無關),把這份獨特性融入你的翻譯裡,你就跳脫了既有與同儕比拼的框架,擁有自己的特色。

最後,我給那位大四學生的建議是,好好把翻譯的能力提升起來,如果是筆譯的話不必拘泥用什麼方式提升,若去讀研究所也要沒有分別心地和所有人好好相處,他們都有可能是你的貴人。最後,別忘了你個人的長期職涯品牌還是靠自己建立,不要只想靠好學校、大公司的名聲幫你撐,因為在長期一切都會回歸到你個人的能力、品行和質地。


我是 Termsoup 創辦人 Joanne。Termsoup 是給專業譯者使用的軟體,協助譯者翻譯得更有效率。如果你還沒有用過相關軟體,或你用過 Trados、Memoq 等軟體但覺得太複雜,歡迎你試用我開發的軟體。身為譯者和網頁設計師,我最大的心願是讓譯者更輕鬆、愉快完成手上的任務。

翻譯 職涯

Author

Joanne Chou

Joanne is a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or, a UI/UX designer, and the co-founder of Term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