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04-19

譯者履歷表裡最重要的部分,你真的寫對了嗎?

很多人的履歷表沒有雙語對照作品集

我常收到履歷表,大部分譯者的履歷表都會列出求學經歷和譯作列表。在履歷表裡,我最看重的是作品(筆譯),因為作品是譯者的具體成果,較能反映真正實力。

不過,就我和其他編輯交流過的經驗來說,我們都曾遇過作品和試譯很好,但發案後的表現卻不如預期。一位 PM 和我說,某位譯者在試譯階段交出來的稿子讓他非常驚艷,是他從業二十幾年來看過最漂亮的譯文。

沒想到,錄取後發給他的第一個案子就砸鍋了,而且也是他從業以來看過最糟糕的譯文。他不禁心想:試譯和簽約的譯者,真的是同一位嗎?換句話說,從編輯和 PM 的角度來看,即使譯者在履歷表附上作品都未必能 100% 確定他是否合適。

但話雖如此,在履歷表附上作品仍然很重要,因為比起學經歷,作品還是相對具有鑑別度的判斷標準。當然,編輯和 PM 都知道應徵者求好心切,把作品拿去向其他譯者請益、修改是人之常情,但只要「美肌功能」不要開太大,都還是很有參考價值。

以下是我建議大家在履歷表附上作品的一些作法。


...


一、用超連結導向作品

我建議譯者在履歷表附上雙語對照作品的超連結,而不要直接把作品附在履歷表後面。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1. 言簡意賅:讓履歷表保持簡短,這樣轉成 PDF 檔案體積也不會變得太大。

2. 隨時更新:當你在履歷表用超連結顯示完整作品內容時,表示你要把作品存在網路上。存在網路的好處是你可以隨時更新,不用受限於已寄出的 PDF 版本。

所以,我建議大家在履歷表裡將作品用列表呈現,但裡面含有超連結,編輯若有興趣可點擊連結前往閱讀,你也可以隨時更新作品。如果你是書籍譯者,當然也可以附上導向該書在網路書店的頁面。


...


二、作品儲存在雲端

我建議可將作品儲存在幾乎人人都有且能接觸到的雲端:Google doc。開啟 Google doc 後,即可設定讓擁有文件連結的人閱覽。當你更新時,對方永遠可以看到最新的作品。當然,如果你在網路上找到更喜歡的作法,也沒問題。

在 Google doc 設定供他人閱覽的方式也很簡單:


1. 點擊右上方「共用」。 


2. 點擊右下方「進階」。


3. 點擊「變更...」。


4. 選擇「開啟-任何知道連結的使用者」以及「可以檢視」,最後按「儲存」。這個步驟非常重要,因為只要編輯擁有網址,就可以在不登入或沒有 Google 帳號的情況下,看到你的作品。


5. 複製共用連結,然後按「完成」。


把複製好的超連結加在你的履歷表,這樣編輯或 PM 就可以隨時看到你完整的雙語對照作品,而且不會改到你的內容。如果你有更新這個文件,他們也可以即時看到最新版本。


...


三、雙語對照

你附的作品最好是雙語對照版,好處是讓編輯快速看到原文和你的譯文,以評估你的翻譯能力。

一般來說將原文與譯文依照段落對齊即可,但如果段落太長導致原文與譯文的長度差異太大(例如中文與英文的長度差異很大),可適度依照語義切分段落,盡可能讓編輯快速對應原文與譯文。另外,雙語兩欄的寬度也可稍微調整大小,讓雙語對照的行數不要差異太大。例如:

左右雙語對照,調整欄位寬度讓原文與譯文的行數不要差異太大


上例的排版不僅將雙語段落對齊,而且兩欄的寬度也調整過,讓中英文盡量保持一樣的行數,這樣編輯很快就可對照看到原文與譯文。如果你有多個作品要呈現,也可以善用大小標功能,這樣 Google doc 會自動幫你產生目錄在文件左邊,方便編輯看到你不同的作品。

使用大小標功能後,Google doc 會自動生成目錄在左邊


為什麼要顧及這些細節?因為這些細節都在為讀你履歷表和作品集的人創造良好的閱讀體驗,讓對方用最輕鬆、有效的方式瞭解你,而這些都會悄悄地影響你在他心中的印象。你可以點這裡到 Google doc 看這份文件


...


四、力求精實

作品的字數不用很多,1,000 字上下即可,重點在於內容「精實」:

1. 作品能反映你的翻譯能力:與其提供字數很多的作品,不如挑選難度中等以上,能反映你處理原文的手法、策略等資訊的原文與譯文。

2. 作品能反映你對特定領域的熟悉度:如果你要應徵的工作需要特定領域的專業,你也可提供該領域的作品,讓編輯看出你對該領域的概念、術語有一定的熟悉度。


...


五、沒有作品就想辦法生出作品

常遇到新手譯者告訴我他們沒有作品可以給客戶看,但我認為在如今網路時代裡,這不應該是個問題。如果你至今尚未有過出版的作品,或因保密協定不方便公開作品,你仍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公開且版權無虞的原文素材予以翻譯,並將譯文當作你的作品陳列。

你可在網路找你喜歡的文章,如果是個人部落格更好,因為你可以寫信給作者,告訴對方你很喜歡他的作品,希望他授權你翻譯。依我的個人經驗來說,作者收到這種請求通常會非常開心,都是欣然同意。類似的事情我做過很多次,至今尚未被拒絕過(頂多聯繫不上作者)。

作者通常會要求你註明出處,最好也要在你翻譯好的文章裡附上原文連結,並在文章完成後通知他。另外,你和作者的通訊記錄也不要刪除,將來若有任何爭議可拿出紀錄證明你有取得作者同意(但我從來沒遇過)。

總之,無論你的原文素材從哪裡取得,建議都先取得文章擁有者同意。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是可避免版權問題,另一個好處是作者通常會很樂意宣傳你翻好的譯文。如果你在譯文末尾處附上你的聯繫方式,誰說哪天某個欣賞你的譯文和熱忱的客戶不會找上門?


...


六、如何取信編輯和 PM

如前所述,有時候即使已經有譯作出版,編輯也未必完全相信你的翻譯能力和工作態度,除非他找得到當初和你完成那個作品的編輯或 PM 聊過,否則其實沒有人能光看譯作就對譯者的狀態有十足把握。

但其實要取信於人也不是非常難的事,很多小細節都可以讓你在無意間更有說服力。例如,除了將原文與譯文分兩欄呈現之外,你還可以多加一欄,在那邊註明你斟酌字句的考量,以及你用什麼策略處理原文等。能夠將這些資訊詳細寫清楚,會讓讀履歷表的人更相信這是你自己的作品。你可以點這裡到 Google doc 看這份文件

翻譯時若有任何斟酌字句的想法,可以適度寫下來,這樣反而更顯得這真的是你翻譯的


...


六、簡潔清楚的排版

履歷表不求花俏,但簡明好讀很重要,而且千萬不要讓讀的人覺得草率、隨便、廉價。除了內容是如此,排版設計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擅長排版,可直接用 Google doc 提供的模版(注意:必須將 Google 帳號切換到英文版才有)。開啟 Google 文件後,在左上方依序點擊「File > New > From template」,就可以看到預先設計好的履歷表模版。


進入模版後,可以看到有不同類型的模版可選擇使用。


此外,網路上也有很多免費模版,只要搜尋 “google doc resume template” 就可以找到很多用 Google doc 設計的履歷表,你可以挑一個你看得順眼的使用。或者,如果你希望在編修履歷表時可以更方便,不妨考慮付費購買介面更友善,排版更精美的履歷表。

當然,如果你希望讓履歷表一映入編輯眼簾的那瞬間就很出眾的話,可以考慮花點小錢購買國外的履歷表製作服務,例如:

  • resume.io:超好用,整個編輯履歷表的過程很輕鬆優雅。匯出 PDF 需要付費,網路版完全免費。這是我簡單的網路版履歷範例:https://resume.io/r/y1pzm7Sj5
  • resumebuild.com:這個也很棒,模版很多
  • novoresume.com我很喜歡 novoresume.com,因為它的免費版可製作一個履歷表(對我夠用了),編輯履歷表的過程也算輕鬆,製作出來的履歷表也很漂亮。

Termsoup 本身也有專為譯者設計的履歷表,只要你把作品名稱輸入後,並為作品添加標籤,系統就會據此畫出視覺化圖形。另外,你可直接把履歷表的網址給客戶,客戶可依照你的作品分類篩選出他們有興趣的領域來看(這是根據一位專業口譯員給我們的建議設計而成)。另外,你也可以在履歷表下方輸入你的雙語對照作品(目前只有上下而非左右排列),我們之後也會再優化目前的履歷表功能。


極簡風格是我的最愛!XD


幫作品標上標籤後,系統會自動匯出視覺化圖形,客戶也可依照你的分類找到相關作品


...


結論:我們追求的終究還是「體驗」

在履歷表裡,我最重視的是作品,我想其他編輯或 PM 也都很重視這一塊。可惜的是,我鮮少看到譯者寄給我的履歷表裡有把作品呈現得當的例子。有些譯者非常資深,作品多得族繁不及備載(例如書籍譯作超過 30 本以上),他們也許就可以省掉呈現作品細節這部分,編輯可能連履歷表也不太需要看,直接進入試譯階段。畢竟若非譯作和工作態度良好,也很難有那麼多客戶願意和他們持續合作。

但如果你的書籍譯作還不多或完全沒有,其他作品因保密關係也不方便提供給其他客戶參考,我建議你抽空把這塊補齊,因為雙語作品攤開來馬上見真章(包括看你選了哪些作品),可以節省你和編輯許多時間。大家常說「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那我會說一份好的作品集也勝過履歷表上的巧如舌簧

另外,別忘了排版設計也是重要的一環。設計無須花俏,但看起來是否清爽好讀非常重要,而且千萬不要給人「隨便弄一弄」的印象,否則拿不到工作不說,很有可能還會在別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是 Termsoup 創辦人 Joanne。Termsoup 是給專業譯者使用的軟體,協助譯者翻譯得更有效率。如果你還沒有用過相關軟體,或你用過 Trados、Memoq 等軟體但覺得太複雜,歡迎你試用我開發的軟體。身為譯者和網頁設計師,我最大的心願是讓譯者更輕鬆、愉快完成手上的任務。
軟體 翻譯 職涯

作者

Joanne Chou

Joanne is a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or, a UI/UX designer, and the co-founder of Term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