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27-19

譯者訪談:中英譯者許可欣談翻譯《七副骸骨:人類化石的故事》

說到化石,你會想到什麼?恐龍?命案?懸案?

最近有一本叫做《七副骸骨:人類化石的故事》新書上市,說的是歷史上最出名的幾副人類骸骨的故事,有命案有懸案,非常精彩。平平都是人類骨頭,為什麼有些化石這麼出名,它們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或是隱藏了什麼天大的秘密?

我訪問了本書的譯者許可欣,人類學系畢業的她,非常適合翻譯這本書,她也分享了翻譯多年的經驗。

*******訪問開始*******

問:《七副骸骨:人類化石的故事》在說什麼?

答:人類化石千千萬,為什麼有的化石能成名,能獲得眾人的讚賞目光,有的卻只能被關在藏品櫃裡,終年不見天日。書中精選七副骸骨,詳細解說成名過程,讓讀者了解骨頭背後的文化歷史背景。

問:我以為化石就是一堆骨頭,可能和「科學」或鑑定比較有關,沒想到和文化也有這麼大的關係?可以聊聊書裡有趣的故事嗎?

答:皮爾當的故事和北京人的故事都很有趣。以前學校對皮爾當的故事只是稍微提到,在這本書裡才了解詳細的來龍去脈,實在佩服當初設下這場騙局的人,哪裡來的腦袋想出這種東西。這件事說的是學術圈用化石造假,當年那個造假的人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誰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造假。不過,當時的學術氣氛是大家很想找到人類演化的證據,因為那時候的化石無法證明人類是否由猿演化而來。

由於一直未能找到明確處於猿與人之間的化石,我們稱為 missing link(失落的環節)。而造假的皮爾當卻利用猿和人的化石,組合出眾人渴望的 link,所以大家立即趨之若鶩,即使有可能是假,也不見得願意承認。一直到後來科學檢測技術越來越進步,也真的檢查出它只是舊骨頭拼湊而成,才揭發了這場騙局。我想大家真的太想知道人類是不是從猿演變而來,這種渴望有時候或許會導致一些盲點。

而北京人因為它在考古學和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以前上課時解釋最詳細,但再怎麼詳細,說到它遺失的過程,也只是一筆帶過,沒想到正是因為這個過程,才造成它出名。北京人剛出土的時候,雖然也引起許多注意,但它真正讓人掛心的,是成批骨頭失蹤之後的尋骨任務,讓它增添了許多神祕色彩。當時石膏像的製作技術已經很成熟,北京人的石膏像其實已經到幾可亂真的地步,但假的真不了,大家還是想找出原始的化石,越找不到,就越想找,它也就不會因為失蹤,而跟著消失於大眾的注意力之中。

問:人類學出身的你,翻譯這本書的感覺如何?有「回家」的感覺嗎?

答:非常開心啊!當初進入翻譯界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人類學這門看似神秘,其實有趣的學問,終於可以得償所願了,四處跟人炫耀呢。至於回家的感覺,也是有,很努力地複習之前學到的內容,有些名詞還是得問現在還在念人類學的同學或學弟妹,也無意又串連起以前的情誼,一舉兩得呢!

問:很多人可能覺得人類學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你覺得呢?

答:人類學離生活非常接近啊,人類學研究的是文化,而文化最簡單來說就是人的生活,研究人類的生活和行為,從中找出行為模式,再應用於生活當中,怎麼會遙遠呢。以前覺得骨頭、石器這種考古或體質人類學的東西離生活較遠,但現在這本書加入了社會文化的因素,這種最冷硬的分科,似乎也沒那麼遙遠了。

拿一個我最愛的故事來解釋人類學就在生活之中。大學修中國民族誌的時候,老師曾要我們做一項調查,調查自家神桌的來龍去脈,或是研究紙錢的來龍去脈。我家沒有神桌,所以我就跑去紙錢店做田野調查,問了每個紙錢的用途,給誰的、什麼時候燒,還知道新的紙錢如果要「發行」,還需要經過神明的認證。為了寫報告,我還每一種紙錢都買了一份回家,拎著滿滿一袋,我媽看到臉都綠了,沒事搬那麼多紙錢回家幹嘛。可是經過這份報告,我變成了家裡的拜拜達人。

人類學也能應用在旅遊上。田野調查是每個人類學系學生必修課程,我們得深入民間,訪問民眾,了解他們的文化,後來這種努力和當地人打成一片的方式變成一種習慣,去旅遊的時候我們也會不小心做起田野調查,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如此還可增加旅遊的深度。

問:書上的譯者簡介說,你為了讀原文書而踏上翻譯這條路,可以聊聊這個過程嗎?

答:大學念的全是原文書,份量太多了同學們總會分著翻譯,好像準備考試或報告的過程順利一些,但翻譯時心裡總不免嘀咕,為什麼就不能多點中文的人類學書籍,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話,一定要盡力讓更多人能跨越語言的障礙,學習到更多知識,所以大學可說是這個想法的萌芽時期。

到了研究所,還是避不開原文書,但更偏重艱澀的理論,閱讀起來就更困難了,有時候難到只來得及翻譯好初稿,就得上場報告,可這時候老師還會說:你做得很好啊,你一定是都看懂了,才能翻譯得出來。那時只覺得天地良心啊,我連自己的中文都看不懂了,更不用說是原文了。不過那時候也更體認到,一個好的翻譯有多麼重要,也更加深了自己想做翻譯的念頭。

問:說到翻譯,你如何接到第一本書籍翻譯?

答:剛進入翻譯界,也是在翻譯社當一個字不到半元的超廉價勞工,可是想翻譯書籍的夢想還是沒被現實熄滅。後來因緣巧合,我和出版社合作,先是擔任他們的潤稿(薪水更低),後來接外編,慢慢累積閱讀量、實力和關係,再後來因為朋友介紹,接了第一本書稿,是一本有關威尼斯的歷史書,內容頗艱澀,很有挑戰性;過不久,原來合作的出版社也發了他們的書稿,也就是我的第一本小說。從潤稿到翻譯書籍,大約熬了一年半。

問:你還翻譯了很多其他領域的書,你比較喜歡翻哪一類的書?為什麼?

答:因為自己個性無法認真太久,所以還是喜歡小說這種比較輕鬆的書。但科普書也很喜歡,尤其是歷史類的,一來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二來是翻譯科普書時經常會發現觀看世界的不同角度,例如《七副骸骨》即是一例,在過去從來沒想過骨頭的成名與否和它的社會歷史有那麼深刻的關連,而這本書的描述方式,讓我學習到不同的思考邏輯。只是科普書翻起來實在累人啊。

問:對於想走把翻譯當成職涯的人,你有什麼想和大家分享嗎?

答:就台灣目前的翻譯界生態,翻譯實在是份吃不飽餓不死的工作,不僅收入不穩定,稿費也非常有限,所以必須先看破這一關,才能走得長遠。

還有一點是入行不久時的案主(影片翻譯)告訴我的,一直受用至今,與大家分享:能翻譯自己喜歡的內容是好事,但身為一個譯者,尤其是初入行的譯者,不能挑領域,什麼都要學習,才能讓未來的路更加寬廣

問:你主要是翻譯書籍的譯者,通常翻書的譯者比較少用軟體輔助翻譯。你一開始嘗試用軟體輔助翻譯的機緣是什麼?和你之前沒有用軟體相比,你覺得軟體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答:過去沒有輔助軟體的時候,就只能開雙螢幕,一邊是書稿,一邊是譯稿,還得開個小視窗開瀏覽器,隨時準備查詢,但要在各個螢幕間切換,還是會覺得費力,更麻煩的是,書稿常常會不小心漏掉一兩句。

Termsoup 一出,我馬上試用,發現它能將書稿和譯稿結合在一起,還能查詢字彙,雖然比較深入的字源或知識性的內容還是得離開 Termsoup 查詢,但真的已經大大節省許多時間和手腕勞動,再則它一句句的順序翻譯,翻完之後還有標示,就不會再有漏譯的情況。

Termsoup 後來發展的校潤功能也非常有幫助,以往校潤時兩個檔案左右對照,不是眼球抽筋或是脖子酸痛,現在 Termsoup 可以用一句句校,也可以一段段校,校完之後跑出來還是完整的一段,甚至可以編輯格式,非常非常方便。

另一個讓我愛上 Termsoup ,再也離不開的原因是 Termsoup 即時的服務回饋,如果有問題都可以隨時提問並得到答案,而且他們都是大好人。如果說它有什麼缺點,也只能說有些書稿拿不到電子檔,所以沒辦法應用到 Termsoup 裡。

職涯 翻譯

Author

Joanne Chou

Joanne is a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or, a UI/UX designer, and the co-founder of Term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