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13-18

我用另類方法成為書籍譯者

從我開始翻譯第一本書至今,已經過了十多個年頭。其中有一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因為它不是出版社找上我翻的,而是我自己推薦給出版社。

起心動念

當時,另一半在 Amazon 讀到那本書覺得很棒,於是推薦給我。我讀了之後覺得的確很棒,很想推薦給幾個朋友讀,但當時這本書沒有中譯本,朋友讀起來不太方便,所以我興起一個念頭:何不大略翻譯給大家看?

其實在這之前我已經翻譯過兩本書,那兩本是大專和學術用書。其中有一本是文化研究方面的書,介紹的清一色是後現代的觀點。因為內容難度較高,加上我當時翻譯的經驗很少,所以譯得非常辛苦。從那之後,我便視翻譯為畏途。

但這次讀到的書,不僅難度較低,而且非常激勵人心,所以我很有熱忱推廣這本書。在短短幾天內,我就摘要書中的重要部分,譯出一萬多字,打算印出幾份送給朋友讀。可是當我翻到一萬字後,心裡又忍不住想:既然我覺得這本書這麼好,為什麼不幫它找一家出版社出版,看看有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讓更多人讀到呢?(這和我們後來做 Termsoup 的初衷很像:一開始都只是想自己用,後來想一想應該可以讓更多人用吧!)

當時推薦的書是 "Zor: Philosophy, Spirituality, and Science"


行動

決定把這書推薦給出版社後,我就到書店去找可能會出版這類書籍的出版社,把名稱和 email 都記下來,準備寫信聯絡。當時我一共寫給 15 家出版社(更正:後來去查當年的信件,發現總共寄了 20 家),並附上數千字的譯文供編輯參考。雖然我已經翻譯超過一萬字,但我知道編輯大概沒時間看這麼多,所以還是刪減到幾千字之譜。

由於我太希望這本書能獲得編輯青睞,所以我還做了一件事:幫書寫了四頁的推薦信(後來回頭去翻 email 發現,推薦信大約 1,600 字,因為含截圖所以才有四頁之多)。所謂的推薦信其實是出版社所謂的「提案書」,只是當時我完全沒有主動和出版社提案的經驗,所以都叫它「推薦信」。

出版社的考量

對出版社來說,「賣得動」是一本書能不能出版的重要考量。為了說服編輯我推薦的不只是一本好書,也是一本能賣的書,我花了幾天時間搜尋作者的資料,查看 Amazon 讀者對這本書的評價,並把評價翻譯出來方便編輯直接閱讀。我還評估了這本書市場展望,提出我為何認為它可以賣的原因。

其實,這些工作編輯平時在評估一本書時都會做,他們對於市場目前的走向也都很清楚,只是如果我先稍微幫編輯把基本資料蒐集好,同時加上我個人的觀點,多少可以讓他們省點力氣,也可以讓編輯看到我對這本書的用心。也許我做得不夠好,但這樣的誠意每一個編輯都看得出來。



作者的重要性

不過,在我把推薦信寄給出版社前,我先做了一件事情:寫信給作者

我寫信告訴作者我是來自台灣的讀者,很想幫他把書推薦給台灣的出版社。作者收到信後喜出望外,回信表示非常高興,很意外居然有素昧平生的人願意幫他推薦這本書。這位作者是位獨立作者,當時他的書在美國是他用 Amazon 的自費出版平台出版,並沒有實體書出版,所以他壓根沒想到居然有人要幫他找中文的出版社。

在來回往返通信後不久,作者問我是不是版權代理,或是不是想從中抽佣金之類。我告訴作者,我沒有要抽佣金,因為我只是一個非常喜愛他的書的讀者,我希望這本書可以讓中文讀者讀到。但是,我的確有一件事想拜託他:如果這本書順利被出版社簽下,請他推薦我當譯者。

就出版社來說,如果沒有透過熟人介紹,或過去沒有合作過的經驗,或沒有用其他可信的方式確認譯者的翻譯品質,那麼它們幾乎不太會和不認識的譯者合作。要讓從未合作過的出版社把書交給我翻譯,我認為作者的舉薦應該會很有幫助,因此提出這個要求。作者聽了之後,欣然同意。

接觸出版社

得到作者首肯後,我於是把譯稿、推薦信寄給 15 家出版社,希望能獲得出版社青睞。這本書的命運不錯,它獲得數家出版社競標版權,最後順利由其中一家簽下,而我也在作者的背書下成為該書的譯者。為了幫這本書宣傳,我也接受出版社安排上廣播節目分享這本書。後來我和編輯聊,問他書賣得如何,他表示賣得很不錯。後來,書也在中國上市簡體字版。

至於我自己也因為翻譯這本書,後來不斷接到其他出版社邀約(它們都是看到這本而找上我的),又陸陸續續翻譯其他書。最重要的是,期間不少讀者表示這本書對他們幫助很大,為他們釐清不少對人生的困惑,所以我覺得這次的翻譯經驗真的太棒了:無論是作者、讀者、出版社或譯者,我們都有所得!

Zor 的繁體中文版:卓爾,謝謝你毀了我的人生


譯者的角色

這本書的責任編輯非常謙虛,他做的書雖然都賣得很不錯,但他總是說他摸不清市場的走向,甚至和我說過:「你如果覺得哪一本書好可以推薦給我,因為選書對我們編輯來說也是個挑戰。雖然你推薦的書我們不一定都會採納,但起碼你本身就是個讀者,所以你的意見我們也很重視。如果你可以明確告訴我們你為何認為那本書可行,那對我們的幫助會很大。」

編輯的這番話讓我體會到,原來譯者可以不只是譯者,原來譯者可以做的不只是翻譯,而是有機會參與選書,把你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訊息傳給可能需要的讀者。當然,就像編輯說的,我推薦的書他不見得都會採納,但自從有了這樣的意識後,我發現自己讀外文書時都會不斷留心,評估哪些書適合推薦,因此無形中也培養出一些對書市的觀察。


Zor 的簡體中文版:《幸好!人生可以推倒重來》


這樣有什麼好處嗎?就翻譯本身來說,我想加分的地方可能不多,但若就個人生涯定位來說,我自己覺得有幫助。除了翻譯之外,如果我多對書市、出版流程乃至於出版社的成本結構多一點了解,那麼和編輯溝通起來會比較順暢,因為我可以理解他們考量和難處的是什麼。當一個人能夠替別人考量更多,我想他/她想要不獲得青睞,大概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吧。

以上是我個人的經驗與看法,但分享這個故事不是要大家如法炮製,因為每位編輯的狀況不同(不是每位編輯都有選書權力),每家出版社的狀況也不同。我想表達的重點還是:多思考全局,多往跨領域發展,對生涯應有較好的幫助。至於實際作法如何,就要靠大家視各自情況發揮創意去做了。


我是 Termsoup 創辦人 Joanne。Termsoup 是給專業譯者使用的軟體,協助譯者翻譯得更有效率。如果你還沒有用過相關軟體,或你用過 Trados、Memoq 等軟體但覺得太複雜,歡迎你試用我開發的軟體。身為譯者和網頁設計師,我最大的心願是讓譯者更輕鬆、愉快完成手上的任務。
職涯 翻譯

作者

Joanne Chou

Joanne is a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or, a UI/UX designer, and the co-founder of Terms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