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06-21

人工智慧來了,「語言」這頂皇冠換誰戴?

我受淡江大學邀請,透過視訊會議向幾位教授分享 Termsoup。本來以為聽眾會以學生為主,但助教表示因為疫情學生都在家裡,很難聯繫並強制要求出席,所以與會者將都是老師。既然與會者都是老師,那麼我還是要調整一下內容。我決定比較簡單的部分快速帶過,適合深入分享的部分則多說一點。就這樣,這場人數不超過 10 人的線上會議,帶給我一次非常美好的體驗,Q&A 也非常踴躍。

老師們問我幾個問題,我想在本篇和接下來幾篇文章和你分享我對問題的看法。今天和你分享第一個問題。

問:某家翻譯公司的徵才訊息,要求應徵者要會使用 Trados 這類翻譯輔助軟體,那麼是否以後翻譯教學都不太需要教翻譯理論,好好教軟體就好了?

簡答:我認為基礎理論還是要教,但軟體也必須教。

詳答:

基礎理論不能偏廢

其實我不是翻譯或語文系所畢業的學生,沒辦法評論哪些課程可以刪除,不過我在學新東西時,非常注重對基礎原理和概念的掌握,因為我相信那才是學習的真正「捷徑」。如果不知道原理,我們做的很多事都會事倍功半,或即使做成了,裡面也都有一定的運氣成分,難保證下次也會成功。

瞭解最根本、核心的原理和概念,不僅能讓應用層發展得更穩健,也可以激發讓我們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做一件事。所以,既有的翻譯教學裡涉及這部分的學問,我認為還是不能偏廢。

...

數位化是百年進程,疫情只是催化這個趨勢

此外,軟體-或更廣泛的說是科技-確實在各行各業扮演越來越吃重的角色,翻譯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我認為翻譯教學應該積極納入這一塊,才能讓學生在畢業前就備有相應的數位能力。

人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感到陌生或沒興趣是很正常的,覺得「我現在過得不錯,沒有改變或學習新事物的必要」也是正常反應,但我個人認為,人類可能已經走到不能再對這件事太過隨性的時刻。

很多人說,這一年多來是因為疫情突然來攪局,才讓許多活動不得不改以線上來進行,等疫情過去後,實體活動仍然會是主流。我幾乎可以肯定的說,這個看法是錯誤的。

綜觀人類文明幾十萬年的發展,「朝向『信息化』的方向發展」是貫穿其中的主線,這條主線雖然隱晦,但至關重要。直到上個世紀中電腦發明後,這條線變得非常清楚,而本世紀初網路普及後,龐大的資料加上以指數速度成長的電腦算力(計算能力),更為蟄伏半個多世紀的人工智慧,開啟爆發的時代。

這個變化過程,前前後後可能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因此對於平均工作時間只有 40 年的人類來說,不會特別覺得這是個很明顯或亟需適應的過程。但實際上,這個百年趨發展差不多已經走完它的初生階段,接下來的 10 到 20 年,它就要進入成長階段。換句話說,如果你無法在未來 10 年內退休,那麼就該嚴肅思考科技對你的影響

信息化、數位化、虛擬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疫情只不過催化了這個過程。即使疫情過去了,將來還會有很多事情參與這個過程。當然,很多人不是不願意導入科技,而是目前的解決方案不夠好,很難用或很不自然,因此才會排斥。

例如,目前許多人公認使用體驗最好的視訊軟體 Zoom,它在歐美的採用率雖然很高,但密集使用一年後,許多人體驗到所謂的 “Zoom fatigue”。長時間看著螢幕開會或上課帶來的疲勞,讓許多人大喊吃不消。

的確,現有的數位產品還有很多限制,和實體活動相比體驗仍然不好,但據統計顯示,許多嘗試過遠距工作的人,仍然偏好 WFH。至於視訊會議軟體不夠好的問題,有些科技公司已經推出更貼近人類自然表現方式的產品。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看 Google微軟 最近推出的視訊會議新產品,尤其是 Google,它的新產品非常厲害,我把它放在文末,非常建議你看一下。不過,即使這個產品把目前遠距視訊的體驗做到嶄新高度,若我們從 2050 年回頭來看,它仍然只是一個過渡性產品。

信息化、數位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個產業受它影響只是早晚的事。我常說「語言」是人工智慧極難攻克的一座大山,這是千真萬確,人工智慧科學家也都同意這個看法。但是,不要因此就忘記一個事實:並非所有人都能站在語言這座山的頂峰,大部分在山腰上的人還是會受到科技影響。所以,與其排斥科技,不如想想可以如何利用它,和它一起前進。


...


避免人類本位主義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語言」是人與動物、機器的重要分野,但當機器也漸漸學會使用語言時,這條分隔線將變得越來越模糊。當然,就算機器學會使用語言,就算機器翻譯的結果比人類的翻譯還好,這也不表示機器「懂」自己的譯文,畢竟機器沒有「意識」。問題是,人類至今也不確定意識到底是什麼,又如何 100% 保證將來機器不會有「意識」?

我想說的是,「人類本位主義」和各種本位主義一樣,都是有害的,會妨礙我們客觀理解這個世界。就我的觀察,有些譯者對機器翻譯有明顯的敵意和不以為然,可能因此錯估機器翻譯和翻譯市場的發展。

因此,我建議翻譯系所不僅可將軟體納入教學,也可以將「當機器也逐漸學會使用語言,語言之於人究竟為何物,人該如何定義自己」這類跨學科議題納入討論,讓學生更理性看待科技,避免過度的人類本位主義或人文本位主義出現,妨礙將來的各種發展。

以上就是我針對老師提的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希望這些看法對你有參考價值。

PS:就譯名而言,信息和資訊可以劃上等號,是兩岸對英文 “information” 的不同譯法,但若從中文的語義來看,信息和資訊的內涵並不完全相同。這裡採用「信息論」的慣用法。